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北京实践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25日09:30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张超)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首都北京的金融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北京市重要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934.7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GDP增速2.8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9.3%。依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大能力,优质的经济资源正在配置到高精尖产业的众多发展领域,引领北京产业的转型升级。

--“畅融工程”活动落实“1+8”金融服务体系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一篇大文章,重点和难点是科创、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妍说。

据介绍,今年年初,北京市金融监管局提出建立“1+8”金融服务体系。其中“1”是一套监测指标体系,“8”是八项具体工作措施,包括融资担保平台、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第二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续贷机制、企业债券融资、企业股权融资、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对接机制、营商环境建设8个方面。

北京“畅融工程”是北京市金融监管局立足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突出首都“高精尖”产业特色而建立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旨在解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语言体系不匹配、融资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畅融工程”通过组织见面会的形式,促成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更多地面对面交流以解决三个难题:一是技术专家与金融专家、企业家之间的语言体系对称性问题;二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难题;三是用大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据介绍,“畅融工程”有助于企业更深入了解最新金融政策和产品信息,有助于金融机构更扎实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把握产业规律,熟悉技术特点,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为广大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提供更适宜、更有效的金融服务。“‘畅融工程’系列活动实现了企业与金融机构高频次、高水平的对接实现。”李妍说。

截至8月底,“畅融工程”已举办29场对接活动,累计服务金融机构900多家次,对接企业近1300家次,参加人数超过3400人次。

--金融服务体系初显成效 3个领域“率先突破”

据了解,“1+8”金融服务体系在3个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一是在全国率先推出贷款续贷机制。北京银保监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续贷业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机构在满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开展续贷业务,支持优质企业融资周转“无缝衔接”。近期,北京银保监局联合海淀区政府建立“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作为银行集中受理企业续贷申请的实体机构,落地海淀区政府服务大厅,方便企业一站式获得工商、税务、融资等多项服务。

二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4月28日登记系统正式上线,登记人在统一的登记系统实现自主操作,且无事前审核环节,登记即刻生效。系统有效解决了“多头登记”、规则不统一的问题,提高登记效率,提升营商环境,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扩大了中小企业融资规模。截至5月末,北京地区动产质押登记128笔,其中初始登记111笔。

三是科创板上市申报受理企业数量、首批上市企业数量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在中国证监会支持下,北京证监局、北京市金融监管局与各部门、各区政府深入沟通,对拟上市企业和承销商遇到的问题,按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给予全力支持。围绕确权、土地、立项、环保、认证等各方面问题,各部门和各区政府协同配合,突破性解决了一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真正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应”。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金融监管局会逐月对科创、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融资结构、融资成本进行监测。“其间,我们发现总体上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呈增长态势,融资成本呈下降趋势,但也发现民营企业贷款增速不高、融资担保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李妍说。

--各区与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共同推进“畅融工程”

今年4月,“北京‘畅融工程’第一季暨2019北京5G产业与金融发展论坛”在顺义召开。顺义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位居空间布局的“多点”首位,是首都重点建设新城、国际交往的重要门户和高端产业基地,已确定“3+4+1”高精尖主导产业新格局,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临空经济、产业金融、商务会展、文创旅游”四大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作为“畅融工程”实施后的首个融资对接活动,来自215家金融机构和293家5G相关企业600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现场北京银行、中关村融资租赁与相关企业共签订了总规模达11.34亿元的合作协议。

今年7月,北京“畅融工程”第二季活动在亦庄亦城财富中心举办,以“发展组合金融,聚力亦城腾飞”为主题,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区一阵地”,整合资源配置,完善投融资环境,搭建产业与金融对接合作的发展平台。

围绕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问题,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实地调研、政策解读、项目发布、融资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无缝衔接和良性循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200家企业落户在开发区,新增注册资本合计241亿元。同时新增投资备案项目73个,项目总投资99亿元,其中89%的项目投资投向四大主导产业。此外,开发区还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充分调动资本、空间、政策等资源,构建“重大项目带动、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基金引领、融资服务支撑、产业基地承载”服务体系。

今年8月,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和昌平区政府联合,在未来科学城以“畅通融资渠道、优化营商环境,为昌平区医药健康、能源科技等重点企业做好服务”为主题,举办了北京“畅融工程”月度活动暨昌平区能源科技、医药健康等重点企业与金融资源对接会。昌平区能源科技、医药健康等74家企业代表以及34家金融机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活动,结成了丰硕的交流成果。

--“畅融工程”与“1+8”体系的未来重点工作

结合半年来“1+8”服务体系运转的实际情况,李妍表示,下一步需要加强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融资服务平台。要加快北京市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测试运行。要加快整合金融产品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以组合金融方式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二是完善担保、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帮助拥有核心技术的轻资产企业解决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北京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全国领先,但企业上市仍有巨大潜力,如首批上市的5家企业还没有来自开发区的上市公司,这与“三城一区”主平台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受访专家建议北京各区、各园区都能行动起来,加大拟上市企业培育挖掘力度,支持更多的企业早日登陆资本市场。

四是优化融资服务体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许多是因为贷款审批时间长、贷款期限短、中间成本高,人为地推高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要着眼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隐性成本,把续贷机制、动产抵押统一登记平台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到位,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在企业注册登记、开户、授信等方面开展更多探索。

“科创、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希望通过我们持之以恒付出不懈努力,这些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优化,金融业能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李妍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