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着力培育“产城人文”四维融合的特色小镇

新华财经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 崔璐)按照《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江西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6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江西现已公布64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12个建制镇纳入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名单。在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定位的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良性互动的效应开始显现。为进一步促进江西特色小镇发展,专家建议各地应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完善配套打造宜居环境、建立政府服务市场主体的长效机制。

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

立冬已至,天气渐冷,上海市民左先生开始筹划今年冬天度假事宜。“去温汤,租个套房,住上十来天。”他说。前两年,他与朋友同行,今年他打算自己开车带上家人。上海与温汤镇相距约一千公里,驱车约需十小时,但他还是心念温汤。“那里的富硒温泉最吸引我。”

作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温汤镇,地处江西宜春市,因温泉得名又因温泉闻名,境内的明月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水资源得天独厚。自2000年设立江西宜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以来,温汤镇依托明月山景区及富硒温泉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度假甚至定居生活

依托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在江西,除了温汤镇还有不少特色小镇秉承着这样的发展路径,如文港镇毛笔产业、李渡镇烟花产业、分宜县麻纺产业等。

部分小镇的特色产业成长为细分行业领域的“单项冠军”。有着“毛笔之乡”美誉的文港镇,基于毛笔制作的悠久历史,近年来着力发展制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文港镇现拥有各类制笔生产企业和作坊27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每年销售的毛笔占全国75%的市场份额,金属笔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2019年,文港镇制笔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2.9亿元。

除了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建制镇,特色小镇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不同于行政建制镇、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这类特色小镇大多“白手起家”,所以“创新引领、抢占风口”往往成为它们的“不二选择”。如抢抓私募基金快速发展新机遇的共青城市南湖基金小镇、把握数字经济本质属性是创新的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数字经济小镇等。

一镇多元,打造新空间

“处处美丽却又不险峻、不崎岖、不汹涌、不奔泻……”走进江西婺源县江湾镇,这里的美景让游客们真正体悟这句话的含义。

多年来,江湾镇围绕生态、文化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旅游小镇。发展旅游业,江湾镇具有先天优势,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宜居环境的营造则是江湾镇为实现“产城人文”四维融合的“后天努力”。

在提升主导产业方面,江湾镇启动了江湾滨河民宿风情街、梨园新区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强古建筑、民俗的保护和继承;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江湾镇实施了“万人千吨”自来水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对公路沿线村庄升级改造。此外,江湾镇以“旅游+”的融合思路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积极推进“旅游+生态工业”,成功引入博达天然矿泉水等项目,为特色小镇发展增添动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美丽的宜居环境不仅是特色小镇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还是特色小镇“以城聚人”的重要载体。

在一些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良性互动的效应开始显现。如今,在温汤镇,常住人口中有1.2万余人是长期定居的异乡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8%。在江湾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发展,经营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等。在文港镇,有数据显示从事制笔产业的人员数量占文港镇总劳动力人数的70%……

江西省委党校教授邓燕平认为,纵观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主要呈现四大特征,即特色产业发展是核心、文化休闲旅游是抓手、宜居环境建设是载体、产城融合发展是目标。

如何促进江西特色小镇发展更进一步

特色小镇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后,全国各地掀起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其中不乏令人惊艳的特色小镇。但部分特色小镇建设“走样”,产业、文化、社区功能融合程度偏低的现象也备受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9月发布《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各地特色小镇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聚焦行业细分门类,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

江西在《江西省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强调要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且持续加强对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2019年和2020年,因考核不合格,先后已有两个特色小镇被撤销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资格。

邓燕平认为,江西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部分特色小镇产业形态不够鲜明、特色产业与小镇融合度较低等问题,她对推进江西特色小镇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突出特色,找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立镇之本。作为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而不是追求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在找准“特色”方面,她认为各地应立足历史优势,将具有较高关联效应,市场需求强劲,未来需求潜力巨大作为产业选择的重要标准。

——完善配套,打造宜居环境。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让人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各地要加强小镇污水垃圾处理、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教育、医疗、养老整体布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等生活配套。

——建立市场主体、政府服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特色小镇建成的内在动力。各地要让企业凭借自己的产业特色,开发适应自身产业定位的特色小镇。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与特色小镇配套的相关政策,要在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土地、融资、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小镇更多自主权,扶持特色小镇发展。

她认为,政府还要建立协调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和管理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与水平。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