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智库:2020年度油气行业重大新闻(国内篇)

新华财经北京12月31日电(经济分析师董时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内油气行业也受到冲击,但中国较早对疫情实现基本控制,并有望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给国内油气行业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简要梳理了本年度国内油气行业重大新闻,具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油品市场化改革坚定推进

2020年,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继续坚定推进,一系列行业壁垒被打破,行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被激发。

2020年3月31日,国务院发布《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的批复》提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7月7日,商务部下发批复,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获得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资格。11月18日,商务部下达2020年第三批成品油出口配额,明确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配额为100万吨,这是我国民营企业成品油出口时隔3年后“再起航”,有助于民营炼油企业利用“两个市场”调节供需平衡。

2020年7月1日,为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国务院有关石油成品油流通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的要求,商务部决定废止《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分析认为,两部办法的废止,又一次明确了原油、成品油销售、批发、仓储经营活动的“松绑”,市场主体如果想从事原油、成品油相关经营活动,只要符合企业登记注册、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油品质量、安全、环保、消防、税务、交通、气象、计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达到相关标准,取得相关资质或通过相关验收,就可以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无需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更多企业有机会参与其中,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

低油价下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交出亮眼成绩单

从2019年起,我国拉开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大幕。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降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成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拦路虎”。但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油气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即使低油价使得国内勘探开发经济性不佳,但2020年,监管部门、上游企业均继续坚定推进国内油气增储上产这一重大战略,未有丝毫动摇。

2019年12月31日,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其中在油气勘查开采管理方面提出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净资产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公司,均有资格按规定取得油气矿业权,包括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二是实行油气探采合一制度。根据油气不同于非油气矿产的勘查开采技术特点,针对多年存在的问题,油气探矿权人发现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的,在报告有登记权限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后即可进行开采。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大伟表示,此次全面放开油气勘探开采市场,将有利于更多市场竞争主体进入我国油气上游领域,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

在市场条件不佳的情况下,2020年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继续取得不俗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份,我国生产原油1.8亿吨,同比增长1.6%,生产天然气17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2020年12月22日表示,我国原油产量连续两年企稳回升,2020年预计达1.94亿吨;我国天然气产量连续4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2020年预计产量超过1860亿立方米。2020年,长庆油田、渤海海域、塔里木油田产量均实现历史性跨越;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成为新的增长点。

国家管网开启实质运营 地方管网改革方案引关注

2020年9月30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举行油气管网资产交割暨运营交接签字仪式,至此,国家管网集团全面接管原分属于三大石油公司的相关油气管道基础设施资产(业务)及人员,正式并网运营。

国家管网集团进入实质运营阶段,将对全国主要油气管道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调配、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实现管网的互联互通,构建“全国一张网”。这也意味着天然气管道输送这一中间环节与上游资源、下游销售的分开运营,管网设施将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进一步推动我国“X+1+X”油气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形成。在管网建设方面,国家管网集团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将有助于减少重复投资,加快管网建设速度,提升油气运输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2020年10月10日,国家管网集团发布首批托运商准入公告,并随后开展了首批托运商准入工作。市场期待,下一步国家管网集团进一步完善托运商准入资质规定,出台实施细则,提升相应监管水平,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

在国家管网集团资产和业务划转尘埃落定后,“省管网”改革方向引发市场关注。目前,广东省管网、海南省管网、湖北省管网已划入国家管网,但考虑到我国地方管网公司的情况比较复杂,预计“十四五”时期,如何推进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外,在管网后续运营中,管输费率改革、天然气计量方式改革等也有待推进。

多地探索储气建设新模式 储气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构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中,提升储气能力是“补短板”的重要方面。2018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供气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各地区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3天日均消费量的储气能力。2019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储备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先后出台,进一步就推进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提出要求并细化政策。

从目前的推进情况来看,燃气企业和地方政府储气能力建设进度相对滞后,特别是城燃完成目标困难较大,运营模式不健全、投资回报渠道不完善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为推动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目标尽快完成,补齐储气设施短板,2020年10月中下旬,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单位赴天津、辽宁等10个省份开展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专项督导。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省市结合当地基础条件及用气市场特点,在储气能力建设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例如,河南省与中海油合作的“苏豫模式”,即河南省在中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投资建设LNG储罐,由中海油负责“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业内认为,“苏豫模式”LNG储罐项目充分利用现有接收站的公共设施、码头和预留建设用地资源,多元化投资建罐,统一建设运营,为集约化建设储气设施、降低储气设施投资与运营成本、节约土地和岸线资源、避免沿海小规模接收站以及内陆地区LNG储罐“遍地开花”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再如,山东省调动社会第三方独立储气设施参与政府储气能力建设的积极性,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东明石化、山钢日照、金鲁班洁能、华胜能源、恒伟化工5个LNG储气站为首批的省级天然气储备基地,在全国首创省级层面统筹社会资源、通过购买储气服务保障政府储气的模式。同时,开展储气租赁服务价格和运营机制有益探索,组织11个市与储备基地运营企业签订租赁服务协议,推动形成储气租赁服务的初步运营模式。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储气能力提升仍然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重点。在2020年12月22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章建华表示,2021年,我国将稳步扩大天然气储备规模,有效提升储气调峰能力,完善产供储销体系。2021年,我国将积极推进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百亿方”级储气库群建设。

能源类期货相继上市 产品供给不断丰富

继原油期货后,中国能源期货品种继续增加,产品供给不断丰富。2020年3月30日,液化石油气(LPG)期货合约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LPG期权合约则在3月31日上线交易。

2020年6月22日,低硫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旗下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上市,这是国内继原油期货之后又一个采用“净价交易、保税交割”模式的国际化能源期货合约。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船用油消费市场,2020年,IMO全球限硫令正式实施,低硫燃料油成为船用燃料油市场的主流品种。国内低硫燃料油出口退税政策的推出,成功开启了国内保税低硫船用燃料油自主供应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上市国际化的低硫燃料油期货,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全球现货市场的供需情况,有利于促进低硫燃料油行业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低硫燃料油定价中心,增强我国保税船用油行业的议价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出国际LNG交易系列产品

2020年8月28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国际LNG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受到境内外LNG贸易商的广泛关注。目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相继依托这一系统推出竞价、招投标、多用户联合采购的“拼单交易”等交易模式。

国际LNG线上交易业务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业务规则、建设安全平稳的交易系统以及配套提供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信用评级等增值服务,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希望吸引更多境内外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2020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还陆续推出了LNG运力交易、原油保税库容交易,并探索开展了汽油、柴油、燃料油、沥青、石油焦等品种的交易,交易品种持续增加,交易模式不断创新。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