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深化供给侧改革 提升新型消费水平

新华财经北京3月4日电(分析师郭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发展新阶段,中央强调扩大内需战略,在需求端体现为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消费作为内需的基础,在GDP中比重不断抬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疫情过后,需求侧改革的发力点是提升新型消费供给,新型消费可以更高效地匹配供需双方,挖掘各地产业集群优势。

一、需求端乏力 短期消费放缓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以来,我国经济复苏强劲,但近期数据显示经济复苏进程边际有所放缓,需求端出现乏力状态。3月3日公布的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PMI)下降0.6个百分点,录得50.9,降至2020年6月以来最低值。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双双下降,拖累综合PMI降至51.7,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显示中国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温和增长,但增速放缓至2020年5月以来最低。 

服务业供给和需求连续十个月保持扩张,但2月增速均继续放缓。由于国内外疫情继续压制市场景气度,2月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录得过去十个月的新低。外需也开始拖累总需求,服务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四个月来首次低于荣枯线。

市场景气度趋弱传导至就业市场,企业出于降成本的考量,缩减了员工使用规模。2月服务业就业指数结束连续六个月的扩张态势,重回收缩区间。由于需求不振,积压工作量仍有所减少。

服务业投入价格继续高企,通胀压力增加。2月服务业投入价格指数微降,但仍大幅高于荣枯线,位于2012年以来的高位。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增加均是推动因素。由于疫情弱化了市场需求,服务业企业销售端提价空间有限,收费价格虽有所增加,但相对稳健。

图表1:可选消费同比增速下降

可选消费同比增速下降.png

来源:Wind,新华财经

自2020年底以来,中国多地出现疫情反复情况,居民消费和物流交通均受到影响,经济活动开始走弱。整体来看,经济复苏进程边际放缓,需求端动能不足。

二、消费处于长期放缓趋势之中 疫情后仍难言乐观

短期内消费的疲软与疫情和春节因素相关,即使能够顺利走出疫情的阴霾,消费仍然很难从长期下降的趋势当中走出来。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跟随经济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制约居民消费增长。

2014年以来,历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也存在结构性差异,对以资本利得收入为主的高净值人群影响较小,而对以工资收入为主的中低收入家庭冲击较大,家庭刚性支出的压力很难同步减少,会出现消费倾向的持续降低,导致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需求低迷。由于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城镇居民的收入实际增长仅1.2%,低于GDP增速2.3%。虽然出台了诸多支持经济恢复政策,社会零售品消费出现改善,但回升力度逐渐放缓。

图表2: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png

来源:Wind,新华财经

2016年以来,P2P、消费贷等产品发展曾一度助推了居民消费增长,居民通过增加信贷提升短期消费。消费加杠杆是推动消费复苏的主要因素,不仅居民房贷和消费贷增长较快,互联网金融贷款增长也颇快。但从中央到地方着手遏制房地产金融化,居民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持续下滑。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居民负债端扩张受阻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明显萎缩,居民加杠杆也开始逐步进入放缓阶段。

疫情期间,我国存量宏观杠杆率经历了快速上行后趋于平稳。但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冲击程度较大,而政策主要集中于刺激当期消费,对跨期的消费贷款需求刺激效果较弱。加上本轮房地产融资条件收紧,综合来看居民杠杆对消费的支持力度较弱。

三、需求端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需求端体现为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财政货币政策大力刺激投资,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在扩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此也衍生了一系列金融风险等问题。我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切换,高增长高波动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抬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相较于投资与进出口而言,消费作为内需的基础,其经济增长贡献率更加平稳、波动更小。

2020年疫情冲击居民收入与需求,导致社会零售消费负增长,宏观经济主要依靠投资与净出口的拉动,依然维持正增长。目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需要向内需转移。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面临调整,服务类消费有待恢复。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消费零售市场规模不断壮大。近十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出现调整,居民食品、衣着等必需消费品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而居住、医疗、交通等服务类消费的占比明显提升。其中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比上升尤其显著,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消费的提升空间。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210元,同比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居民必需消费品的占比有所提升,而服务类消费占比出现大幅下降。

图表3: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中服务类消费占比下降

中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中服务类消费占比下降.png

来源:Wind,新华财经

四、需求侧改革的发力点是提升新型消费供给

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消费活动受到较大冲击。而政府消费既是社会最终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保障。在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影响且消费修复进程缓慢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重点在于加快恢复医疗、文化、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抓好稳就业、稳经济、保增长。此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聚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的建设,投资将会更紧密地与消费新方向结合,有利于支撑消费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传统商品消费方面,政策创新释放消费活力。传统促消费政策通常以全面的大规模财政补贴与减税为主,而忽视了行政管制措施对居民消费的阻碍。本轮刺激消费更加注重制度改革和消费环境优化,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的促消费政策具有明显结构性特征。

在需求侧改革下,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消费政策的转型,提出破除乘用车消费障碍、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支持政策等。针对城市消费市场,有序减少城市限购,加强使用管理,推动汽车租赁发展,拓宽汽车销售,壮大出行服务消费市场,合理引导居民汽车消费。商务部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举措则是针对农村消费市场下沉,提升汽车作为可选消费品的渗透率。促进家电等保有量大的耐用消费品更新消费,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支持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动家电消费更新升级。

在扩大新型消费上持续发力,关键在于优化消费供给。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新方式层出不穷。2020年全年我国网上零售额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9%,远远高于社会零售总体增速。网上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体的比重持续攀升,2020年首次突破30%。2020年初以来,政策明确鼓励新型消费,数字经济、线上经济是培育消费的重要方向。疫情防控期间,不断涌现的线上新型消费正有效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生鲜电商、门店到家等新业态迅猛发展,拓展了消费场景,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为代表的新消费模式则带来全新消费体验,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将推动市场下沉,挖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纵深和腹地。通过科技和业态创新在供给端创造需求,新型消费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抓手。

供给侧提质增效与需求侧转型升级互相促进,新消费可以更高效地匹配供需双方,挖掘各地产业集群优势,线上新型消费方兴未艾,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熟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健全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抓住线上新型消费的发展契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必将推动我国经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深化供给侧改革 提升新型消费水平.pdf

深化供给侧改革 提升新型消费水平.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