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直面三大挑战 提速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2月04日09:53分类:新区

新华财经南京2月4日电(记者朱程 孙寅)成立于2015年的南京江北新区,是江苏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所在地,肩负着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使命重托。近年来,江北新区在发挥好自身独特区位优势的同时,瞄准创新创业“有高原无高峰”、产业结构仍待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仍待加强等短板,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顶尖创新要素;聚焦芯片、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优化创新创业土壤;坚持高标准规划,持续补齐发展短板。

2019年前三季度,江北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速运行,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986.9亿元,超序时进度25.3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的100.3%。实际利用内资236.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9.6%。实际利用外资61011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6.26%。

高起点伴随高挑战

总面积2451平方公里的江北新区,曾是南京城市发展的一片“洼地”。随着区域联动的不断增强,“白纸一张”的江北新区蕴含着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曾在江北新区调研时表示,“江北新区是难得的一片发展空白区域,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系统的考量来加强研究,进一步做好规划和建设,抓住用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努力把江北新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在新区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从自身条件来看,江北新区具备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

江北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超10万人,科教资源丰富。覆盖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园区和南京港西坝、七坝2个港区,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国家级研究中心。拥有94公里长江岸线、16公里滨江风光带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较强的产业、人口承载能力。

良好的区位优势支持江北新区高起点谋篇布局。根据规划,江北新区未来将重点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目标高远,但必须尊重客观现实。目前从总体上看,江北新区与国家、省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创新创业势头良好,但高峰还没有形成。如芯片产业,江北新区虽引进了台积电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进驻,但从产业链整体情况看,“大个头”企业仍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在设计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缺乏龙头企业。

二是产业转型压力大,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有待继续提升,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江北新区的主导产业以重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这造成江北新区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历史包袱。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压力并存。

三是基础配套和公共资源不够强大、不够均衡等。以交通为例,目前江北新区与南京主城的通道仍然较少,一到上下班高峰、节假日等时间段,往往出现严重的拥堵情况。多位受访企业家也表示,江北新区目前在人才居住、休闲娱乐、就学就医等方面的短板还比较明显,对企业招人产生一定影响。

“高质量发展是使命使然,亦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发展路径的必然。唯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在改革和体制上的优势和示范效应,激活内生动力,引领转型发展。”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说。

尊重创新规律 坚持从“实”出发

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江北新区主打产业多具有大投入、长周期等特点,对资源的招引整合、优化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江北新区改变传统“大开大合”式的招商引资模式,尊重创新规律,围绕创新发展的实际,从一个个小切口出发做优服务,营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

一是高举“低”打,培育内生动能。

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技术研究所,一款有望打破国际垄断的新型柔性材料已进入小试阶段,它可通过3D打印机生产定制化人工皮肤,帮助烧、烫伤等患者康复。“研究所的核心研发团队来自四川大学,落户江北新区不仅看重长三角市场的发展潜力,更看重江北新区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执着。”该所总经理助理洪江说。

在江北新区,类似能持续研发核心技术,又能孵化培育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不在少数。为了发挥双创发展的集团军作用,江北新区转变思路,同传统发展模式多注重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不同,更加注重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相结合,为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赋能。

2016年,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台积电在南京江北新区投资30亿美元建设新厂,带动大批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但较高的流片费用抬高了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一家中小企业的产量往往不大,但在长三角,这样的企业却很多。我们利用芯片设计优势将多家企业需求进行整合,帮助企业减少投入。”创意电子(南京)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总监黄明坤说。

在江北新区,一批类似的科技服务型企业正在加速集聚。2018年,江北新区成立线上线下一体的自主创新服务中心,集各类科技服务为一体,为企业、个人等的信息沟通提供平台。这些不同属性的创新服务机构如同一座座大桥,将区域发展红利注入到颗粒度更低的创新单元中,激发出一浪接着一浪的创新热潮,也推动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走进康尼机电智能化工厂,机器臂代替了原来的肩挑手扛,全自动生产机械代替了过去工人们的敲敲打打。“我们与南京工程学院合作,共同设计研发多套定制化生产设备,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康尼机电智能工厂办主任张洪斌说。

近年来,南车集团应用现代通讯技术,打造无人驾驶智能化轨道列车;南钢集团强化技术改造,生产的特种钢材广泛应用于诸多国之重器……2018年,江北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1%,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3家,使总量达500家,总量增幅83.1%。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实现30%以上的快速增长。

二是“不求所在”,用好国际创新资源。

9月初,“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长期基地奠基仪式在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举行。这是剑桥大学首次在英国境外设立合作研究机构,也是迄今剑桥大学在中国唯一冠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江北新区,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创新资源正在加速集聚。

在位于江北新区的迷你硅谷,一项全球领先的“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正加速落地,未来可大幅降低肿瘤患者的检测费用和检测痛苦。“我们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将基础研发留在瑞典,将技术产业化搬到国内,降低投入,又提高效率。”迷你硅谷创新集团董事长刘瑞宸说。

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江北新区从自身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出发,遴选全球顶尖创新资源,采取建设集研发与孵化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开展多种合作。“顶尖创新资源全球争抢,不能光要名头,不见实效。江北新区以自身产业基础为出发点,实现‘强强联合’。”江北新区科创局局长方靖说。

以基因产业为例,江北新区是亚洲领先的基因测序基地,集聚诺禾致源、世和基因等400余家大健康产业链企业,基础雄厚,但在基础性研发等方面存在短板。为此江北新区一方面加强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帮助企业、研发机构等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同时瞄准美日欧等生命科学发达地区,强化技术招引。

目前,江北新区已落户致力于免疫学、肿瘤、老年病和先进诊疗技术4个前沿方向的南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致力于精准毒理、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伯克利-南京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顶尖科研力量。

“国际顶尖科研资源极其看重落脚点的‘硬实力’,双方实力对等更能碰出火花。”前苹果高级科学家洪觉慧说。

除了“请进来”,江北新区还积极“走出去”,先后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地,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形成新区引进集聚海外创新资源的联动网络。2019年1月,江北新区剑桥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意在推动双方全领域合作。“该海外创新中心是一个协同科研的平台,将与位于新区的中国唯一以剑桥大学校名冠名的科创中心联动。”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说。

2018年,江北新区签约新型研发机构已汇集诺奖得主、中外院士等知名专家数十位,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163家,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

国际顶尖创新资源的集聚已经显现出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2019年前三季度,江北实际利用内资236.5亿元,超序时进度4.6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的79.6%。实际利用外资61011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6.26%。

三是无微不至,做优创新生态。

“十几年前这里叫江浦,想不到过去的菜地如今高楼林立。”旅居海外多年的海归博士李成说。令人意想不到的还有李成的创业经历:2018年注册成立南京芯视界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营收就能达1000万元,2020年更是有望实现1000万美元。“江北新区提供了实验平台、场地等多方面支持,帮助企业聚焦主业。”李成说。

这是近年来江北新区扶持创新型企业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题,江北新区以国际化标准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重点发展资产管理、产业基金、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金融科技,打造具有强大资本吸纳能力、产融结合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长三角新金融中心,旨在辐射长三角西侧区域,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为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江北新区在南京市系列政策基础上继续加码,支持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2019年4月推出的《关于优化升级“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实施办法》在拓宽引才渠道、推进分类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行“零门槛”“零成本”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认定机制。

为满足高端人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江北新区在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快发力。三甲医院——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已于2019年3月开业,南工大实小、南京一中江北校区高中部、鼓楼幼儿园江北分园等一批新学校正加紧建设。江北新区还在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投石问路。

2019年8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挂牌成立,主要落在江北新区。两“区”的第一功能定位都是“自主创新先导区”。为此,江北新区提出将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2330”改革目标,结合“宁满意”工程,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数据分析为支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同时推进全国领先的法治园区建设,探索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营造公平有序、开放便利、简约高效的投资贸易环境。

“创新具有高风险,江北新区注重打造长三角最优创新环境,实现人和城市、自然的共同发展。”罗群说。

江北新区的创新环境已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截至2018年底,新区人口从2014年底的170万增长为254万人,2018年一年,就有7万余人到江北创业就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表示,尽管江北新区呈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值得关注。

一方面,江北新区采取“大部制”管理架构,和原有的功能板块、行政区划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交叉重叠,导致在与省级相关条线部门沟通时,难以厘清职责权限,进而阻碍相关职能的发挥,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建议江苏省级相关条线部门给予新区更多包容与接纳,形成统一共识与支持。同时在进行简政放权的过程中,不单单追求放权“数量”更追求质量,为江北新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政策空间。

另一方面,受江北新区既面临着区域内竞争合作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也面临着变幻不定的外部发展环境。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是江北新区不可回避的课题。“像生物医药,顶级资源就那么多,多少城市都在抢,容易互相打架。”以刘瑞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建议,江苏可从省级层面强化城市间协同发展,探索“飞地经济”等合作发展模式,避免重复建设引致的资源浪费。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