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看经济】辽港集团:一季度多货种吞吐量逆势增长 生产作业屡创纪录

新华财经北京4月7日电(记者阮晓丹)疫情发生以来,辽港集团紧抓生产不松懈,实现一季度多货种及码头公司吞吐量逆势增长,多家企业生产屡创新高。为打好复工复产阵地战、赢得全年目标攻坚战蓄势积能,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辽港集团集装箱船舶作业.jpg

紧抓生产按下“快进键”

一季度,辽港集团煤炭、铁矿石、冷藏集装箱、油化品等货种吞吐量实现逆势增长。其中,煤炭吞吐量同比实现增幅逾三成,营口港外贸进口冷藏箱同比增幅超600%,大连港进口冻肉同比增长15%。

各码头公司也创下多项生产作业新纪录。营口港股份一公司吞吐量同比增幅34.6%,其中火车装卸14681车,增幅740.4%;营口港股份三公司在“玛格瑞特”轮卸船作业中,作业效率达6577吨/小时,创近年来单船作业效率新高;辽宁沈哈红运物流公司刷新海铁联运单日装车量纪录;大连港散杂货码头公司创下月度、昼夜、单班铁矿石装车量三项历史新高;大连集装箱码头公司24小时作业大件船舶4艘次,创公司单日作业大件船舶艘次纪录;盘锦港顺利接卸开港以来最大油轮“天鹤座”,为今后作业大型油轮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航线和班列开发上,辽港集团今年以来不断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先后开通“大连—泉州”“营口—厦门”“盘锦—滨州”、达飞德翔东南亚等10条内贸集装箱航线;助推腹地发展、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开通黑龙江肇东至大连港外贸集装箱班列,新辟首条至俄罗斯摩尔曼斯克中欧班列。

完善防控举措 线上业务助力安全生产

港口是“外防输入”的重要防线,辽港集团多个港区积极强化船岸管控、升级个人防护、采取无接触作业、严格全面消毒、完善应急流程,全力构筑海上防控屏障。各生产单位在外轮作业中,将防疫“关口”前移,于船舶抵锚和靠泊前,与口岸联检单位、船舶代理机构提前确认船舶信息、人员情况,重点关注14天内途经日本、韩国、伊朗、意大利等重点疫情国家的外轮,有针对性地提前部署防控措施。

针对疫情影响,辽港集团依托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科技,为疫情防控、生产经营注入“智慧”动能。疫情期间,大连口岸物流网公司加大研发与投入力度,实现大连港集装箱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方便广大客户办理线上业务,有效减少窗口业务办理量;研发适用多类调度场景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云车队管理系统(TMS),帮助小微车队实现线上“无接触式”运营服务;上线VGM系统电子发票功能,客户可在线开具电子版增值税普通发票,实现“一键”轻松取票,减少疫情感染风险。

港融大数据公司等辽港集团下属信息化开发运营单位,向港航企业无偿分享电子结算、电子签章、线上合同等12款“网上港口”标准化产品。相关产品可提供散杂货、集装箱、船舶三类港口业务的线上办理,让广大客户业务办理不被疫情“打扰”。

多措并举畅通腹地运输渠道

随着腹地企业的陆续复工复产,辽港集团在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港区物流枢纽和服务保障作用,多措并举畅通原料和产品运输渠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当好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员”。

辽港集团通过建立疫情防控物资“绿色运输通道”,保证疫情防控物资优先、优惠、零待时集疏港;实施系列减免措施,为客户纾困解难。一季度,辽港集团开通“绿色运输通道”18条,累计转运医用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医用聚丙烯等防疫物资5.5万吨,为广大客户减免港口作业费用约800万元。

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为腹地企业提供周到服务,充分发挥“黑龙江—大窑湾”龙组班列一体化运营优势,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客户解决后顾之忧;营口港股份粮食分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以精细化服务助力粮食深加工企业复产复工同时,履行好社会责任,为粮食类客户减免堆存费用;营口港一公司助力春耕、不误农时,优化作业工艺,有效降低化肥货种港口作业成本,高效做好船舶接卸和汽车发运保障工作。

各内陆港充分发挥自身“无水港”服务功能,帮助复产企业破解面临的“原料运入、产品运出”难题。通辽内陆港为满足企业及货物运输需求,大力推进“通欧班列”及多式联运集装箱班列货源发运工作,有效保障了当地企业产品的装货需求及发运时效;沈阳内陆港疏通物流环节上的“痛点”,确保中欧班列这条国际物流大动脉畅通无阻,为腹地企业提供服务保障;穆棱内陆港搭建货车快速通行通道,打通内陆港与企业之间“最后一公里”,破解当地货物运输难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梦瑶]